冷靜對待新三板企業 靜待融資佳音
日前,“2015年新三板市場有2895家公司尚無交易”的消息正在考驗著市場參與者的認知和判斷能力,更在考驗著包括證監會、全國股轉系統在內的監管層的政策方向和監管定力。
無交易公司還被稱為“僵尸股”,很多企業內心也隱隱擔憂,擔心創新層推出后,企業成為持久“僵尸股”。
從“十三五”時期的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來看,將從防過熱轉向穩增長,從防通脹轉向防通縮,防止區域性和系統性風險,以化解產能過剩為重點,從調控市場主體轉變為激發市場活力,這無形中意味著缺乏活力、產能拖后腿的企業可能將陷入寒冬潮。企業需要資金才能實現運轉,然而目前企業都想從市場上融到資金紛紛登陸新三板市場,卻陷入流動性冰點,被掛名“僵尸股”也很委屈。
近日筆者發現,企業談到自身登陸新三板,不再眉飛色舞,反而是習以為常;有不少聲音對新三板融資發出質疑,而新三板企業也扔出“嚴于律己”回應。
不過,新三板始終是民營企業融資的福音,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依舊是行業難題,而新三板另辟蹊徑,成為“注冊制”的試用田是好事。三板市場并非有價無市,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后得到外界的關注,但想成為新貴,還需要新三板企業自身努力打拼,與時間磨合,成為行業排頭兵。
企巢新三板學院院長程曉明談到新三板最大的問題在于交易不活躍,交易不活躍就沒有定價,沒有定價就沒有一切,掛牌企業多再多也沒有意義。
股市如人生,總會有起有落,供求關系決定價格,“狼少肉多”局面、交易不活躍、缺乏有遠見的現狀需要改變,否則隨著擴容企業的增多,企業不能得到一個明確的價值定位,登陸資本市場也如同“水中望月”。
就目前來看,新三板企業一定是泥沙俱下的,然而只有將企業自身做好,找到破冰通道,成為行業核心競爭力,才能如虎添翼。
從另一個角度而言,很多方向在某一個時刻看起來是方向,但在另一個時間點看得不準的話也是“坑”。時代在轉變,傳統企業也要反省自身,和互聯網逐步結合,實現傳統企業+互聯網,打破寒冰,實現逆襲。
新三板未來的重點,在于有核心競爭力能快速成長創新創業的企業,企業想要找到突破點就要加強核心競爭力,只有在行業做精,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。
企業登陸新三板不再是神話,新三板也非神壇,無論是投資者還是企業,都需要冷靜對待新三板業,等待新三板融資佳音。